教育决策须防思维“陷阱”
■王亮
大到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,小到中小学出台的校规,教育决策每天都在发生。很多时候,教育决策很难达到预期效果,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决策者不自觉地掉进思维的“陷阱”。
酷暑炎炎,不少家长正在焦急地等待高招的结果。本周有一则有意思的新闻,今年高考结束后,浙江师范大学为了吸引优秀考生,提出高考成绩居浙江省文、理科前100名的考生报考该校,可获20万元人民币的新生奖学金。眼下,随着第一批志愿填报录取工作基本结束,20万元重奖仍无考生“认领”。
高校之间“掐尖”曾引发广泛争议,人们也十分好奇,高校竞相延揽的高分考生,最终会花落谁家?选择标准又是什么?现在大家知道了,重金之下未必有勇夫。从教育决策的角度看,“重奖招”似乎失灵了。
应该指出,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,有一定的合理性。对于一些高校而言,要改变因历史和地理原因形成的相对弱势地位,争取高校生态中更大的话语权,必须改善生源结构、提高生源质量,但思维“陷阱”正在于此。优秀考生选择高校,更看重学校的声誉、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及就业状况。在这些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,高校用重奖等手段吸引生源,表面看是找到了捷径,实际是舍本逐末。笔者以为,高校更应把功夫下在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成才条件上,把奖励高分考生的资金用在改善办学条件、提高教学质量上,苦练内功才是根本。
本周,国家民委负责人明确表示,少数民族考生享有加分等优惠政策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,不会改变。
一段时间以来,一直存在一种声音:既然存在暗箱操作现象,高考加分政策不妨取消。笔者以为,这种见解并不高明。因为发展不均衡,才给予少数民族学生适当照顾;因为天赋不相同,才对文体特长生适当倾斜,加分政策实际是为了全局意义上的公平。我们不能因为好政策执行过程中出了点问题,就连好政策一并推倒。这实际也是陷入了一种思维“陷阱”:要么肯定一切,要么否定一切。殊不知,肯定之中有否定,否定之中也有肯定,这就是辩证法,违背了它就会掉进思维“陷阱”。
本周还有一则消息:湖北首次规定7种情况不能申请生源地贷款,包括家庭拥有小车、装修豪华楼房、拥有或使用高档通讯工具;购买或长期租用高配置、高价格电脑的(特殊专业除外);购买高档娱乐电器、高档时装、首饰或高档化妆品等奢侈品;在校期间校外租房或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等情形。
贫困生认定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难题,为防止经济条件并不差的学生弄虚作假获得资助,有关部门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精细化的认定,湖北这7项措施因此具有积极意义。但是,贫困生认定也要走出绝对化思维的“陷阱”,有贫困证明未必一定贫困,拥有笔记本电脑也未必不贫困,单项指标很难衡量一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。贫困生认定应做到两点:一是从实际出发,不搞“一刀切”;二是要用综合评定的办法,弥补单一考核的不足。总的宗旨是,要把国家的资助真正用在贫困生身上。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